眼下正是“三秋”生产(秋收、秋种、秋管)的关键节点,田地里的收割机声、农民的忙碌身影,都是最真实的丰收底色。可总有一些人,把这份关乎粮食安全的农忙,当成了“涨粉道具”——10月22日,河南驻马店市委网信办通过“清朗河南”公众号通报两起典型案例,两名网民因虚构“三秋”生产场景摆拍视频、博取流量,被属地网信部门批评教育并责令整改。
新蔡县的周某某是第一个被盯上的——他最近在个人社交账号发布的“帮农户收玉米”“指导播种”视频,画面里“汗流浃背”的样子看着挺“真实”,可背后全是“剧本”:镜头前拿镰刀划两下玉米秆,镜头后连玉米棒该怎么掰都要问别人;所谓的“指导播种”,其实是把已经种好的种子挖出来再埋回去,纯粹是摆拍。
无独有偶,平舆县的秦某更“敢编”:为了制造“冲突感”,他找朋友扮演“急着收玉米的农户”,自己则装成“协调收割机的村干部”,拍了一段“因收割机不够引发争吵”的视频,配文“农忙缺机器,农户急得哭”。可当地的收割机供应充足,根本没有所谓的“缺机器”问题——这段完全编造的内容,差点让网友误以为“平舆农忙遇到烦”。
“‘三秋’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,虚构内容不仅误导公众对农忙的认知,还可能消解大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。”驻马店市委网信办工作人员说,接到网友举报后,新蔡、平舆两地网信办第一时间联动乡镇政府、派出所找到两人,当面指出其行为的危害性:“你拍的不是‘视频’,是对农忙的不尊重,更是对‘清朗’网络环境的破坏。”周某某和秦某都当场删除了不实视频,写下书面保证书,承诺不再发布虚构内容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不就是拍个视频吗?至于这么严肃?”其实,“三秋”生产的每一步都容不得虚假——从南方的晚稻收割到北方的小麦播种,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农民的汗水。这些摆拍视频一旦传开,不仅会让没接触过农业的网友误以为“农忙是作秀”,更可能让真正需要关注的“三秋”问题被淹没在“流量噪音”里。而根据“清朗2025”专项行动要求,“编造、传播虚假民生信息”本来就是重点打击的违规行为,不管是“博眼球”还是“涨粉”,踩了红线就得承担后果。
农忙不是“剧本杀”,流量更不是“万能钥匙”。这次通报,与其说是“处罚”,不如说是“提醒”:互联网时代,内容的价值从来不是“编得越像越好”,而是“越真实越有力量”。当我们把镜头对准“三秋”,应该拍的是农民凌晨四点的身影、收割机里装满的玉米棒、田埂上飘着的饭香——这些真实的瞬间,才是最动人的“流量”,也是对“三秋”生产最好的致敬。
希望所有网友都能记住:流量可以追,但底线不能丢;内容可以创,但事实不能编。毕竟,那些关于土地、关于粮食的故事,从来都不需要“剧本”,因为真实本身,就足够有力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