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4日,俄罗斯总统特别代表基里尔·德米特里耶夫的一番表述,让持续近两年的俄乌冲突突然泛起一丝外交转机的涟漪——他明确表示,俄罗斯、美国和乌克兰已“相当接近”达成外交解决方案,而关键变量来自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立场转变。

“泽连斯基总统之前坚持俄方必须完全撤出乌克兰领土,现在他承认要在当前战线基础上展开讨论。”德米特里耶夫的话点出了核心变化。要知道,过去两年乌方谈判的“红线”一直是“恢复1991年边界”,如今愿意以实际控制线为起点,相当于给僵持的对话打开了一道缺口。

但外交层面的松动,并未让前线的炮火降温。10月25日凌晨,俄军空袭再度笼罩乌克兰多地:基辅市第聂伯区一所幼儿园被击中,截至上午9时已造成1死10伤;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东部和东南部的空袭,导致2人死亡、7人受伤。乌克兰空军数据显示,当天俄军从罗斯托夫州、库尔斯克州等方向发射9枚“伊斯坎德尔-M”导弹和62架无人机,乌方拦截了4枚导弹、50架无人机,但仍有5枚导弹、12架无人机击中11处目标。

乌方的反击也在同步进行: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州一座500千伏变电站遭袭受损,这座为伏尔加格勒军区、单位及萨拉托夫至沃罗涅日交通枢纽供电的关键设施,一旦瘫痪可能影响俄军后勤;别尔哥罗德州的别尔哥罗德水库大坝被乌军击中,州长格拉德科夫警告,若大坝被毁,临近哈尔科夫州方向的河滩地、居民点将被淹没,约1000人需转移,当地已启动临时安置准备。

一边是“接近解决”的外交信号,一边是“战火未歇”的现实图景,这场冲突的走向依然充满张力。有人期待“当前战线”的讨论能成为停火起点,让平民不再受空袭威胁;也有人担忧这只是“策略性妥协”,毕竟冲突中的“立场转变”往往掺杂着现实压力;还有人追问,美国在三方对话中究竟扮演着“斡旋者”还是“参与者”的角色——毕竟俄美乌的谈判里,从来没有真正的“旁观者”。

从2022年的炮火初起,到2025年的“战线讨论”,这场冲突改变的不仅是地图上的边界,更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:基辅街头被空袭损毁的幼儿园、别尔哥罗德水库边收拾行李的居民、伏尔加格勒变电站外抢修的工人,每一个场景都在提醒——外交转机再珍贵,也需要炮火停歇来托举。

泽连斯基的“立场转变”是务实选择还是权宜之计?俄美乌的“接近解决”能否转化为实质停火?这些问题的答案,或许要等更多谈判细节浮出水面。但此刻最真实的,是那些在空袭警报中奔跑的人、在水库边收拾行李的家庭,他们比任何人都盼着“外交解决方案”能快一点,再快一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