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5日,英国的一则“新一轮涉俄制裁清单”,让11家中国企业突然卷入了一场无妄之“罚”。这份以“涉俄”为名的制裁决定,不仅打破了这些企业正常的国际贸易节奏,也让中英经贸合作的对话框架,增添了一层不必要的摩擦——而中方的回应,来得直接且坚定。
“中方坚决反对英方以涉俄为由,对11家中国企业采取列单措施。”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亮明态度。在这份回应里,有三个“关键信息”被反复强调:其一,英方的制裁是“没有国际法依据、也未获得联合国授权”的单边行为,本质上是将国内政治诉求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;其二,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始终“依法依规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出口”,从不会允许任何违反国际法的交易发生;其三,中俄企业之间的正常交往与合作,是市场经济下的合理行为,不该被“泛政治化”的制裁大棒随意打断。
对于不少长期关注国际经贸动态的人来说,这样的“单边制裁”并不陌生——部分西方国家动辄以“地缘政治”为借口,将经济问题工具化,最终受伤的往往是无辜的企业和普通从业者。以这次被制裁的中国企业为例,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深耕国际贸易多年的实体企业,有的做机械设备出口,有的搞电子零部件加工,“涉俄”的帽子扣下来,不仅会导致订单流失、供应链中断,更可能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蒙受“莫须有”的声誉损失。
“英方不顾中方多次交涉,坚持列单中国企业,这对中英经贸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是一种伤害。”一位熟悉中英经贸合作的人士坦言,近年来中英在新能源、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本有不少进展,但单边制裁的“随意性”,只会让企业对合作环境产生疑虑。而中方的态度,恰恰是给这些企业吃了一颗“定心丸”——“中方将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”,这句话不是口号,而是中国政府一贯的立场:从应对美国对华贸易战到反制欧盟的不合理关税,每一次针对中国企业的“不公对待”,中方都会站出来“撑腰”。
国际经贸关系的本质是“互利共赢”,而不是“零和博弈”。英方如果真的想维护中英合作大局,最该做的不是挥舞制裁大棒,而是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上来——立即纠正错误做法,撤销对中国企业的不当制裁,让经贸合作回归“商业逻辑”。毕竟,在全球化的“制裁”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,只有尊重规则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,才能让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。
对于被制裁的中国企业来说,这场风波或许是一次考验,但更让它们坚信的是:背后有国家的支持,就有底气应对任何不公。而对于国际社会来说,中方的回应也是一次清晰的“规则宣示”——任何以“地缘政治”为名破坏国际经贸秩序的行为,都不会被接受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