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6日的布宜诺斯艾利斯,72岁的克里斯蒂娜·费尔南德斯·德基什内尔坐在软禁的家中,对着电脑屏幕完成了一场特殊的“出庭”——阿根廷“史上最大规模案”的首次线上听证会,在Zoom的视频画面里拉开了帷幕。这场拖了7年的审判,终于从“卷宗里的秘密”走到了公众眼前。
之所以被称为“史上最大”,是因为案件的“分量”足够重:87名被告,涵盖基什内尔派前政府高官、企业家;600多页起诉书里,检察机关直接指控克里斯蒂娜是其已故丈夫、前总统内斯托尔·基什内尔打造的“非法团体头目”——2007至2015年她执政期间,至少收受38笔贿赂,总额1720万美元,而这些钱的“交换条件”,是政府工程项目的中标。
更戏剧性的是案件的“起点”:一本司机的笔记本。2018年,阿根廷《民族报》曝光了联邦计划部一名司机的记录——10年里,他把每次运送“现金袋子”的时间、路线、涉及人物都写得清清楚楚,甚至算不清金额时,连袋子的重量都记了下来。这本“行走的贿赂账本”,成了撬动整个案件的“钥匙”,也让案件有了个直白的名字:“笔记本案”。
对克里斯蒂娜来说,这场审判更像“旧伤加新痛”——今年6月,她刚因另一起案被判6年监禁,如今还在软禁中;这次如果定罪,等待她的将是5到10年的刑期。但她显然没打算“认栽”:听证会刚结束,她就在X平台上炮轰这是“司法表演”,“他们把‘伪造的笔记本行动’放在冰箱里,需要时就解冻”。在她看来,审判的时机“太巧了”——正值米莱政府推进经济改革、讨论就业和养老金未来的当口,“这是服务于紧缩政策的司法议程,是丑陋的闹剧”。
这场“闹剧”的具体走向,才刚露出冰山一角:首次听证会长达4小时,接下来每周举行一次,明年3月起增至每周两次;未来还有超过400名证人要出庭,整个审判预计持续两年。对阿根廷民众而言,这场“史上最大”的案,早已不是简单的“斗争”——一边是前总统口中的“政治操弄”,一边是民众对的深恶痛绝,一边是米莱政府面临的经济压力,当司法和政治缠成“乱麻”,这场审判的结局,或许比案件本身更让人好奇。
而克里斯蒂娜的那句“司法表演”,或许也点出了某种现实:当审判的时机与政治议程“撞车”,真相往往会被裹上一层“迷雾”——对阿根廷人来说,他们想要的可能不是“戏剧化的审判”,而是一场“真正的清算”。
